2009/12/10

【Fri. 精選展演】感受群眾瘋藝術的體溫,在美術館 泡蔡國強



文/邱莉玲 圖/臺北市立美術館、誠品書店提供

略當代藝術,你可以更靠近一 點,跟著藝術家蔡國強一起「泡」美術館就對了!臺北市立美術館從11月21日開始跨年展至 2010年2月21日的《蔡國強 泡美術館》大型個展,是國際藝術大師蔡國強在臺灣的首次大展。為了表現對臺灣的情感,蔡國強在展出歷年重要代表作之外,別具巧思展出露天式「文化大混浴」 互動裝置,讓大眾可以進行具體的「泡」美術館藝術行動,稍早更開放現地參觀為臺灣量身打造的新作「晝夜」草圖製作,身歷聲感受藝術的震撼。

現地創作 拉進藝術與觀者的距離

「我想做的,就是讓大眾覺得現代藝術好好玩!」蔡國強表示。

時間拉回10月中旬,他在華山1914創意園區創作「晝夜」,現場滿是VIP、民眾以及媒體,隔著3米高、32米長的日本麻紙,探照他與一位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系女學生共同討論, 12小時裡的生心理感受和肢體動作,據以描繪成木炭草圖,最後舖設火藥進行爆破。

面對這件耗時2個晝夜的創作,蔡國強自承,挑戰極大,一方面來自纖細人體畫與巨大爆破的衝突性,兩者如何找到平衡點,一度讓他搖擺、痛苦;再方面是與現場觀眾即興對話,由於爆破3次才告完成,他得當眾放下身段,接受不可預測的挑戰。

「藝術家是需要勇氣、接受挑戰和尋求突破的。」蔡國強透露,在開放現地參觀、網路直播新作製作的背後,是企圖利用臺灣旺盛的媒體生態,把現代藝術帶 進千家萬戶。接著, 11月10日為臺灣創作重達8到10噸的石頭裝置藝術「海峽」,從泉州坐船來臺並選在港口舉辦發表會,也提供了民眾參與的機會,「讓作品不只是掛在美術館 裡的藝術觀念和形式,更可能是民眾與藝術家共同經歷的生命痕跡。」

打破規矩 火藥炸出藝術新格局

出生福建泉州的蔡國強,同臺灣人一樣說閩南話、拜媽祖,因著這份淵源,他來臺舉行《蔡國強 泡美術館》回顧性大型個展,在策劃和理念上都刻意有別於之前古根漢展覽,讓外界窺見他的成長背景和創作生活,也可以從當代藝術的實踐、社會和地緣政治的批 判、東方的美學和哲學等文化,省思和關照他的創作。

「火藥, 其實是我找到破壞人生的方法。」自認膽小、謹慎、理性的蔡國強記得,小時跟著村子裡的小朋友拿火藥捲紙炮賺些零花,玩著玩著,慢慢熟悉火藥的特性,也在不 斷的爆破中發現藝術創作的可能,享受爆破瞬間帶來的自由、驚訝與美。自1980年代後期崛起於國際藝壇,進一步引燃外界看到他個人和中國文化的火花,「我 希望結合大氣度和大環境,呈現有宇宙觀的寬闊胸襟。」

綜觀這次展覽,便可看出他從東方哲學和現代宇宙論所引申的形而上的思索,展出作品主要網羅自歐美、亞洲等多所美術館和私人收藏,3件為臺灣製作的新 作,共分為4 大類:一類是火藥草圖,展出火藥粉末舖設在紙上、引燃形成的草圖;第二類是以影像記錄藝術家在世界各地特殊場所進行的爆破計畫;三是大型裝置藝術,包括 「文化大混浴─為20世紀作的計畫」、99隻狼集體向一堵看不見的牆衝撞過去的「撞牆」;四是記錄蔡國強創作歷史的「大事紀」,通過早期作品和文件原作, 回顧他20多年來藝術理念的實踐歷程和核心。

破牆而出 激發創作的自由度

負責策展的總顧問楊照指出,「過去對於蔡國強的印象停留在『爆破專家』的人,將會在這次展覽中領略雙重震撼:一是他的作品遠超過爆破所能涵蓋的;二是爆破背後有深厚的思想與實踐力量為基底。」

例如展出的裝置藝術「撞牆」,是蔡國強為柏林德意志古根漢美術館的個展所創作,提醒人們容易過度盲從於一種集體觀念和行動,重複錯誤著不可思議的命運,而那道玻璃牆也嘗試在告訴人們,柏林圍牆雖然拆了,但心中那堵看不見的牆更難拆除。

蔡國強強調,「做爆破不難,但選擇爆破藝術的創作都應有延伸性、挑戰性和主題。」所以他熱切地進行跨領域的突破,曾與科學家、服裝設計師、建築師、 作曲家、電影導演等頂尖人士合作,他的藝術呈現也擴及裝置藝術、行為藝術、觀念藝術、多媒體藝術等當代前衛領域,這次將在北美館重點展出的「文化大混 浴」,便是行為藝術的作品。

不僅如此,蔡國強也熱切希望更多群眾參與,《蔡國強 泡美術館》便是希望透過大型裝置與現地製作爆破計畫,表達極具社會運動概念的藝術型態,帶領大眾沉浸在集思考性、啟示性與創意於一的藝術天地裡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